强化高校内控管理 对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孙雯钦 田卡*
上海海洋大学招投标办公室
上海 201306
作者简介
孙雯钦,硕士,经济师。
通讯作者:田卡,硕士,工程师。
本文目录结构
摘 要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实现采购内控管理的有效手段。剖析了高校采购在预算编制、合同管理、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能力、信息化建设等环节的现状,结合我校采购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了高校在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夯实内控管理采取的四大举措:注重调研,做好采购信息化顶层设计;引入采购人信用理念,减少采购流程节点;强化采购风险数据提醒,实施采购动态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采购人业务能力提升,可为其他高校在采购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内控管理;采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指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为了保障经济活动合法、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透彻,各高校都在积极探寻内控管理的有效途径,诸如针对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开展风险隐患评估;通过制度建设、管理归口、流程优化、加强监督等方式,建设内控管理框架[2-3]。采购作为高校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采购信息化建设一直是高校内控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高校采购体量日趋扩大,对采购时效性、廉政性、精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高校采购内控管理势在必行。
1. 高校采购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采购预算编制控制不足
采购资金来源分散,预算编制是高校采购的首要环节,但目前存在全面控制能力不足、全口径预算概念淡薄、执行力不强等问题。由于前期预算编制标准模糊、科学性不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沟通,采购预算常出现漏报、缺报的现象。采购预算中期调整频繁,尤其是年底突击的采购更为明显。此外,高校普遍重视部门预算管理,对外来资金的使用约束不强,预算管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采购预算控制能力的不足造成采购进度均衡性差,资金使用率低。
1.2 合同管理操作性不强
合同是高校采购的关键环节之一。采购合同签订往往依据合同金额大小实施分级审核,审核人员通常包含申请部门经办人、负责人、法务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校领导等。合同审核流程长,看似严格,实则审核人鲜少把握合同内容、验收标准和权责划分,对合同履约监管控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管理部门难以实现对各类货物、服务合同履约的一一监管;二是验收标准简单,主要查看各二级部门提交的验收单或服务报告,难以甄别合同履约真实性,风险极大。
1.3 资产管理不系统 资产闲置浪费严重
为促进高校科研、教学的发展,高校采购规模日益扩大,但同时也出现高校资产闲置、浪费的情况,其原因在于:一是制订采购计划前未进行同类资产的前置审核,重复采购明显;二是高校对校内闲置资产的优化、调配使用等管理不完善;三是高校在资源共享方面缺乏良好的实施机制。
1.4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管理能力不足
采购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包含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采购流程的熟悉和掌握,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对校内财务、合同、资产、档案管理等业务充分了解。目前,采购岗是高校廉政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但其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培训预算不足、岗位变动频繁等特点,严重制约了高校采购内控建设的发展。
1.5 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高校信息化建设呈现零星点布、点点不通的窘境,其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各二级单位信息化建设不同期,且建设需求各异;二是高校现存信息化建设服务商技术差别大,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互通,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进程。高校采购主要涉及采购系统、财务预算系统、资产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因各系统难以实现数据互通,在实际执行中仍需要大量人工审核。师生若要完成一项采购业务,需要在各系统中来回操作,体验感极差。若要通过二次开发、重新采购来解决此问题,则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2. 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高校通过采购信息化建设解决当前在预算、合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难题,夯实采购的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采购信息系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笔者基于我校采购信息化建设和采购内控管理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2.1 注重调研 做好采购信息化顶层设计
采购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充分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管理方面的差异性,深入了解财务预算、资产、合同、审计等主管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以保障校园服务的整体效能。其次,强化采购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各二级单位的采购需求、困难及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并分析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最后,结合本校采购组织框架、采购制度办法,做好采购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定基调后,根据学校货物、服务、工程采购特点,校内采购、代理采购、集中采购、电商平台等采购形式的需求,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的限定,校内巡查、采购专项检查等要求,高校采购管理部门对采购申请人、采购人、供应商等角色规范要求,加强采购与校内财务预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审计业务的衔接,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实现校内采购从立项、审核、执行、履约、验收、结算的全过程监管。此外,采购信息化建设务必考虑数年后采购业务拓展的可能性,确保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
2.2 引入采购人信用理念 减少采购流程节点
高校采购信息化主要面向全校师生,以提供便捷的采购服务,规范采购业务,最终促进学校科研、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全面监管和便捷师生两方面的协调工作,既要实现采购全盘监管,又要简化采购流程。在采购信息化建设框架初定或系统试用阶段,高校应广泛征询师生试用建议,充分梳理并简化采购流程,尽量减少采购申请人、审核人的操作频次,缩短采购立项审核周期。在简化采购流程时,可以采用申请人信用制、承诺制的方式,将采购责任主体、权利主体归还采购申请人,以便提升采购效率。
2.3 强化采购风险数据提醒 实施采购动态监管
防范廉政风险是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采购人信用承诺,依托采购信息化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采购流程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控制点,可及时告知并警示采购人相关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因此,在采购信息化建设前期,需全面了解高校采购常见的风险点,如通过预算拆分来规避公开采购方式、采购内容与实际采购不符、供应商资质审核不充分、申请人虚拟采购项目套取采购资金、采购未经审核先采购执行、采购执行进度滞缓等。在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全面分析各个风险隐患,在采购立项、执行、验收等环节设置预警提示。如当采购人在申请采购立项环节使用同一经费账号,连续采购相同的货物、服务,且采购预算累计达到限额标准时,系统自动发出“可疑预算拆项,请采购人知晓”等文字、短信提示。同时,采购人应加强采购信息化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采购人通过数据分析,针对同一账号中采购内容相同、采购服务期早于采购立项时间、审核节点超过预设周期、经费执行滞缓等情况,定期发邮件、短信提醒。此外,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图像识别、智能检测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夯实采购动态监管,减小采购职能部门工作压力,保障高校采购人、采购业务的安全。
2.4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采购人业务能力提升
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更多地侧重于高校采购业务的管理,鲜少以采购人培养为落脚点进行建设。采购人是高校采购活动的第一经办人,提升其专业素养可大大增强高校采购内控管理成效。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业务交流平台,如针对采购活动评价体系和采购实际问题的交流平台。平台可创设本校采购框架介绍、校内外经典案例分享、重大专项采购进度、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讲解等模块。平台可以辅助采购业务员以第一视角来解读采购活动,督促其在本职岗位中勤学、勤思、勤探讨,也可让采购轮岗人员更快、更深入地参与采购业务。
3. 结语
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校采购内控管理成效、实现高校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弥补了当前高校采购在预算、合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不足。结合我校采购信息化建设经验,笔者总结了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夯实采购内控管理的四大举措,可为高校采购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3月第5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