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厚植发展“沃土” 打造兴业“洼地”
从“全区一张网”的智慧编织,到制度土壤的深耕细作,再到人工智能的赋能升级……近年来,内蒙古按照“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思路,深入贯彻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厚植企业发展“沃土”,打造兴业“洼地”,推动全区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专项治理“铲腐土”
“从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持续开展‘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着力解决当前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更是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大军表示。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平有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从2024年3月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做到“治病树”“拔烂树”“铲腐土”。
据了解,内蒙古依托“全区一张网”的海量数据,通过多维叠加与对比分析,为市场主体构建起立体化“数字画像”,从而精准识别“抱团交易”“里应外合”等恶意串通行为。在这场专项治理风暴中,内蒙古交出了亮眼答卷:穿透式检查覆盖全区4717家预算单位,对17050个政府采购项目实施CT式扫描,累计发现7864项突出问题。
此外,内蒙古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创新监管方式、规范执法行为,不断将“全区一张网”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营造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政府采购良性生态。在去年12月召开的政府采购“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会上,财政部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表扬。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优势;二是专项整治开展的覆盖面及发现问题数量排在前列;三是处理处罚数量排在前列,罚款金额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位列第一。
制度深耕“施肥料”
内蒙古政府采购改革工作从2019年开始步入“快车道”。6年来,内蒙古累计出台了上百个制度文件。其中,优化营商环境类文件10个,政府采购落实政策功能类文件12个,“全区一张网”管理类文件16个,贯穿采购活动各节点的规章制度类文件48个。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文件确保了各类采购主体能够公正、公平地参与政府采购,各项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内蒙古深耕“信用+承诺”制度、推广电子保函等,实现企业投标流程“瘦身健体”,累计为企业释放流动资金逾百亿元,真正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阔步前行。数据显示,这些政策红利已惠及全区超4000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预留采购额实现大跨越,由2022年的55亿元增至2024年的179亿元,呈现跃升曲线。授予中小企业合同比例逐年攀升,由2023年的73.1%涨至2024年的77.6%。
为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内蒙古借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被纳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试点城市的东风,正在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绿色建材特色馆的开发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嵌入采购链条、融入政府采购全生命周期。目前,两个试点城市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达468万平方米。
此外,内蒙古以制度创新构建消费帮扶长效机制,通过统筹协同自治区本级预算单位与盟市财政部门,将“832平台”采购份额预留上升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制度性安排。电子卖场乡村振兴馆汇聚的393家市场主体与5709款特色商品,正以2081.7万元的市场化交易数据印证着政策效能。
AI赋能“护幼苗”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之际,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植入政府采购全链条?内蒙古以“全区一张网”为基座,将14大子系统、7大基础库串联成“网上全覆盖、网下无交易”的智慧网络,彻底打破地域壁垒、空间限制。尤其是远程异地评标技术的应用,让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东和陕西等地的专家在“云端”共聚一室,实现优质专家跨地区共享,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异地评审项目超6100个,涉及采购金额近201亿元。
“我们以信息化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和应用工具,将法律规则化、制度内嵌化、规范流程化,确保信息的及时公开、业务的规范办理、采购活动的统一高效。同时,将业务工具化、数据聚合化、规章条目化,让各类采购主体对政府采购工作看得到、摸得着、查得准、用得好。”赵大军表示,未来的政府采购,将是有温度的服务与有智慧的监管双轮驱动下的产物。
下一步,内蒙古将通过构建“AI模型+大数据”双擎驱动系统,实现采购文件智能生成、需求标准智能匹配、历史案例智能推荐“三位一体”服务,帮助政府采购相关方提高采购文件编制水平,进而降低采购文件投诉比例。持续升级迭代政府采购云平台,推进电子证照跨域互认、电子合同广泛应用等,为各方主体“松绑减负”。( 张舒慧)